2011/04/14

進入聖所

要定睛在主耶穌的身上.

主耶穌談到禱告的時候說: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在福音書裡,這段記載是主在世時教門徒怎樣禱告時說的,也就是說,是對今天的信徒說的,不是對不信的外邦人說的.

既然都已經受洗歸入耶穌的名下,怎麼還要尋找呢?怎麼還要叩門呢?所以,耶穌基督的救恩不是信了,受洗了,得聖靈了就完成了,乃是開始.

要禱告,是喝靈水,要領受神的話,是吃糧.每天喝水吃糧,靈的生命才能長大,以神為樂,為滿足;別人的靈程幼稚,讓你不舒服,你自己又比他們更好嗎?這些紛擾很多,是如此的表層,如在外院,人聲吵雜.要進到內院,經過祭壇,在洗滌盆洗手,進入聖所,點燈,焚香,這裡莊嚴安靜,神就在幔子後面,基督已揭開幔子,我們可以藉著基督耶穌直接來到至聖所,感謝,讚美,祈求,這上好的福分,為什麼視之如平常呢?而只在外院抱怨神殿宇的外圍的瑕疵呢?

神的殿是大的,是深的,要往裡走,往內尋,神在那裏,看見神的榮光,外院的瑕疵便不覺重要了.神的殿還在建造,不好的材料,都將丟在外面,要專一,謹慎,警醒,常常禱告,安靜學道,建造自己.殿宇的瑕疵,神將親自整頓.


* * *


所謂的"虛假"其實是很模糊的,很難公平無差的斷定的,因為每個人有他的問題與難處,在條件不同的情況下,以你的處境與感受,去判斷另一個同靈的行為,無可避免的無法像神一樣的精確與公平,但這種感受性的斷定,將使得我們無法彼此相愛.聖經中的忍耐,不是這種"懶的理你"的消極迴避,而是盡力把這種因社經,文化,經歷等條件上的差異所自然造成的隔閡,先溫和的放下,或說順從主命而先放下,既然看出他不美,就用百般的智慧,各樣的裝飾去美化那個你認為不是很好的肢體,錯誤百出的肢體.而且就像所羅門建殿時的工匠般,能不著痕跡幫助他,才是優秀的工匠.

我來本是召罪人,不是召義人.神所召來的,就是在教會裡的同靈,是街上隨意召來的,什麼背景都有,既然入了座(受洗歸入教會),就是主人願意,不是誰比誰好的問題,這問題最後的判斷仍在主人,別忘了,雖然大家都入了宴席,但王最後還是把那沒穿禮服的架了出去,丟在外面,請大家警醒,這被丟在外面的,不是那不來赴宴的(不信的),而是那已來赴宴的(已信的).故重點是我們務要穿上(禮服)白衣,這禮服的白衣,與受洗時被稱義的(裏衣)白衣是不同的,因原文用的是不同的字.

在社會上為人處事,到後來訣竅就是個"寬"字,寬以待人,寬才有朋友,才有餘裕,才有情有義,講現實的是給自己留條後路,人不可能永遠在上面,永遠沒閃失.如果沒有靈的世人尚且有這智慧,我們屬靈的人怎麼看不出來呢,我們怎麼量給人,主也必怎麼量給我們,更重要的是: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什麼時後?交帳的時候.我相信我不可能完全沒錯誤,閃失,所以,現實點講,對同靈寬,是給自己留個後路,或者將來神也不計較我的過犯.


在神的殿,是要享受,不是來忍受.最好的情況是,享受神,也享受人;次之,是享受神,忍受人;最糟的是忍受神,還要忍受人.

享受神,就要認識神,親近神.親近神可有資格限制,還有必須有聖物.聖所裡有燈台,要斟上油,點燃,這就是我們的靈裏必須有聖靈,燈台沒油,不點燈,這樣不得見神.至聖所的幔子前中間,有香壇,要點上香,這就是我們的祈禱,故與神相交,就是必須在靈裡禱告.聖所裡還有一件聖物,就是陳設餅的桌子,上面有餅,是祭司才能吃的,這是神賜我們的糧,就是神自己,也就是耶穌,道,祂的身體.點燈,焚香之後,祭司就可領受.聖所不是一般選民可以進來的,只有祭司能進來,別擔心,受浸歸入耶穌的名裡的,神已因基督立我們為祭司,故我們可以隨時進聖所,點燈,焚香,而後吃餅,就是在靈裏禱告,然後吃糧-靈的糧,生命的糧.這個人神的交流,祭司每天都要做,就是神要我們今天的信徒每天都要在靈裏禱告,吃祂賜的糧,才能長大.

這裏面的靈交,是享受,如果還不是,檢討一下哪個步驟忽略了,閃失了.在新約時代,要知道自己已任祭司的職分,是責任,更是一種特權,一種與神直接面對面的特權,所以你還隨隨便便嗎?可有可無嗎? 你不每天進聖所,就沒有神賜的糧可吃,怎麼會長大呢?怎麼有享受呢? 在這裡飽足了,神聖了,院子裏那些紛擾,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你會想幫助這些擾嚷的民,也能進入聖所朝見神而成聖.而不會太在意他們的瑕疵了,他們進去了就會改變,而不是在院子裡跟他計較,那什麼也改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