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1

人死後都歸一個地方去?

Q:人死後都歸一個地方去?

(傳6:6) 那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

這裡「都歸一個地方去」是指哪裡呢?人人都有一死,這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但是死後有「樂園」和「陰間」,所以人死後,應該不是「都歸一處」啊!

A:

(傳6),一樣先看整體。裡面的主角有兩個。

一個是未出胎的死嬰。

另一個是蒙神賜他財富,豐富,尊榮,而且生了100個孩子,活了2000年還沒死的財主,但他的心總是不滿足。這種不懂知足的人,雖然一輩子富足,心卻一輩子不滿足、不快樂。擁有的雖多,其實只是給別人吃用而已,他的心無法平靜安息。

這樣看來,那死胎倒比他還更早得到安息。財主看似財多歲長,卻是比那死胎多受了2000年的勞苦。作者認為,這叫白受罪。既然結局一樣(死後都歸一處),何苦多受罪,這就比死胎更悲哀,所以作者認為這實在是一大虛空啊。

*

所以,這段裡的「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並不是這段的主題,只是用詩句的方式來表達:先假設死胎和財主都有同樣的結局,在這個基礎上去比較死胎和財主到達這個同樣結局的「過程」。結果發現,財主2000年的過程,和死胎糊里糊塗的過程比較起來,財主真是多受勞苦啊,死嬰不是反而幸福嗎!

這樣看下來,這段的主題是-人的「不知足」,死嬰是個對比的角色,他即使一無所有,但對比富足長壽卻不知足的人,死嬰還比較輕省呢。「不知足的心」是重壓在人身上的一種大禍患,這樣的人一生不勝噓唏,虛空的虛空啊。

*

既然讀出了本段的主旨,就知道「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只是在這段「人心不知足」主軸中的一個配角性的敘述,所以,就不需要把它奉為真理般崇高地企圖在這配角的身上去發掘重要的真理,硬要在這句上去找出人死後去處的事實。這樣才不會鑽牛角尖,反而容易錯解經文了。

還是老話,我們尊敬神的話,但不要把任何一句經文都奉為藏著奧秘、絕對崇高的真理去直接分析和比對其他浩瀚經文中的某一句,這樣其實是有點把經文「偶像化」了。讀經查經最重要的要先讀出神的話「整段」到底想傳達什麼「觀念」?一句經文解一句經文雖是常見的查經或講道方式,但這種方式不是「硬套」就行,很多人的用法不見得正確。整體聖經所傳達出來的「觀念」一定不會衝突,但在細節上,不同地方的表達方式很可能不同,結果在單獨的「字」或「句」上很可能正是相反的意思呢。所以,直接在「文字」和「單句」上分析和比對的方法,是次要的。在做這個動作之前,先盡可能要抓出段落的「主旨」,讀出他所要表達的「觀念」。然後在這個大方向下,再去細究「字」或「句」。直接栽進「字」或「句」想發現大觀念,大通則,大真理,就很容易混亂而錯解。